海西头海洋公园拟建于东部滨海新城,总规划面积1274.33公顷,其中陆域面积287.78公顷,海域面积986.55公顷。拟建海洋公园按功能划分为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和适度利用区3个功能区。
公园内拥有滨海湿地,是许多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海域部分则是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的天然繁殖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建成后的海洋公园既能为威海市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提供新的机遇,又能保护海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
附:位于威海海域的7处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
1、刘公岛海洋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
2、文登海洋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
3、威海小石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
4、乳山市塔岛湾海洋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
5、刘公岛海洋公园
6、大乳山海洋公园
7、威海海西头海洋公园
《2011年威海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2011年,我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约占监测海域的88%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海洋功能区综合环境质量状况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排污口环境状况好转
【公报内容】
2011年,连续多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环境状况继续好转,个别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所有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良好,能够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
【专家解读】
2011年,我市沿岸实施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计21个,所有排污口邻近海域均存在渔业资源利用与养护区、旅游区等生态敏感海洋功能区。监测数据表明,所有监测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均能满足所处海域的海洋功能区要求,与2010年相比,个别排污口污染物入海量有所升高,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无明显变化,所有监测海域生态环境保持优良。
溢油浒苔未波及我市
【公报内容】
2011年7月底,浒苔退出我市海域,未对我市海域造成影响;由于海流和季节等原因,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未对我市海洋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专家解读】
2011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小石岛、威海湾、荣成湾、桑沟湾和乳山口等重点赤潮监控海域监测,强化海洋灾害监视监测力度。7月份,在乳山浦岛、南黄岛、小青岛等邻近海域陆续发现微量浒苔,后受风力影响,浒苔退出我市。
蓬莱19-3油田溢油后,我市北部海域监测结果显示,由于海流和季节等原因,溢油事件未对我市海洋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近岸海域环境状况良好
【公报内容】
2011年,威海市近岸海域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占监测海域的88%以上,各类监测要素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在87%以上。
【专家解读】
与2010年相比,二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基本持平,三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增加,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水动力条件较差的海湾近岸区域。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生物较丰富,物种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十一五”期间,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海洋功能区综合环境质量状况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海水浴场能满足亲海需求
【公报内容】
2011年,威海市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体育等亲海活动需求。
【专家解读】
2011年,我市重点对海水浴场和半月湾海水浴场开展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从7月23日至10月7日旅游度假高峰期间,威海海水浴场综合环境质量总体优良,监测期间游泳健康指数为优天数占97%,65%的监测天数适宜和较适宜游泳,不适宜游泳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佳。半月湾海水浴场各项指标均达到海水浴场水质要求,能够满足公众亲水活动和比赛游泳赛场要求。
威海市2014上半年近岸海域水质持续良好
大众网威海7月28日讯 (通讯员 宋喜红 记者 滕佳蕾) 日前,威海市完成2014年上半年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监测显示,全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与历史监测结果相比,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基本持平,全市海洋环境状况保持稳定。
为掌握近岸海域海水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2014年,威海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在该市近岸海域布设24个趋势性站位,开展包括水文、气象和化学要素在内的三类、29项指标的海水水质监测。上半年监测结果显示,威海市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水体质量总体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部分海域可达到类海水水质标准,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与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娱乐区、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需要。24个海水质量监测站位中,3个站位符合类海水水质标准,20个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未达到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要素主要是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汞,未达到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的要素是无机氮。
与历史监测结果相比,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基本持平,全市海洋环境状况保持稳定。